热门搜索:

看图说故事 从历代铭机看随身听的发展

时间:2014-02-26 07:17 | 作者:Hida | 文章来源:【Hi-Fi粉丝团】 | 点击次数:800次

事实上我倒是没有这么伟大,打开头就想打上这么一篇长文。其实,这只是一点小活动的副产物而已。

刚好我都没看过这种完全以随身听为主链串成的历史,想说拿去分享给大家似乎也不错!随身听代表性产品总览——

随身听起点简介:

随身听即指携带型袖珍播放机,属于电子产品的一个种类。1972 年由德国人Andreas Pavel 发明,1977 年申请专利,但与日本Sony 公司诉讼多年,还被 Sony 冻结资产,之后Sony 才同意和解付钱给Andreas Pavel。该辞汇最初出自日本新力公司(Sony)的一个品牌,中文名称由“Walkman”转变而来。随身听最初只有收音、磁带播放或录音功能,由于体积很小,携带时可挂在腰间,多受年轻人喜欢。

1、SONY TCM-150

这东西算是随身音乐播放的起头了.....以前大家都是用黑胶唱片听音乐的,后来录音带这体积相对较小的东西出现,也能在收音机的功能之外,让音乐的随身播放能够成为可能!

Sony TCM-150

P.S. 这台其实并不是甚么名机,只是找来来当范例(虽说这台也算卖的不错)......刚好 SONY 也是随身听这方面的领头者,所以就找他们的卡式播放机了~

2、AIWA XP-7

1992 年出品的 XP-7 是 AIWA CD随身听的领军机型。它采用1 BIT 双数码模拟转换器,更有高达 8 倍超取样数码滤波器,从而保证了高品质音乐的还原再现。

AIWA XP-7 CD随身听

主机有耐热设计,30 分钟快速充电,2 段DSL 动态超线性低音系统,24 曲音乐编程播放,1 曲 / 全部 /A-B 区间重复播放,随机播放,电池电量检查显示(LCD)等功能,在当时就已经装备了方口的光纤输出。附送的配件也很丰富:有卡片式遥控器,能够进行 10 键直接播放;连线控器的耳塞是金条V14;PB-50 铅酸充电电池;使用2 只5 号电池的电池架;型号为AC-A98 的9V 电源。

主机的上盖设计很有特色,边缘為透明设计,播放时能清楚的看到碟片的转动,最别出心裁的是在使用电源时,透明上盖的边缘有一圈红色的背光,非常的漂亮,同时液晶显示幕也有橘黄色的背光。XP-7 的音质非常温暖,DSL 低音给人非常震撼的感觉,低频量感十足,极其刚猛,用来听流行和摇滚是再合适不过了!

在随身的卡式PLAYER 后,因应数字储存方式——CD 的兴起(录音带跟黑胶唱片是模拟),是以卡式PLAYER 自然也开始转型,成为随身的“CD Player”。

想当年AIWA 可是随身CD 播放器的翘楚呢!完全不会逊SONY... ...可惜这牌子后来逐渐没落了。

3、SONY MZ-1

1991 年5 月,一种新的音频规格MD(MiniDisc迷你光碟)宣告诞生。这种碟片的规格被定制为直径6.4 cm,可以录音74 分钟(和一张 CD 相当),面积却只有CD 的四分之一。为了便携性,碟片封装在塑料的外壳中。同时,ATRAC 数字音频压缩技术也诞生了。就此,Sony 开始在日本和美国宣传MD 技术,为了让业界接受MD 标准,大Sony 发起了 MD 论坛,并开展各种展示活动,并且向有影响力的业界厂商发放相关技术的许可证,声势浩大地展开了新的数字音乐革命。

1992 年,Sony(新力索尼)公司首次生产出了一种和卡式磁带随身听体积相似,但使用一种可反覆擦写的数字存储介质的新型随身听——MiniDisc Walkman。1992 年11 月,MZ-1(录放)、MZ-2P(单放)、MD 录音碟片MDW-60 和88 种SEM 发行的MD 唱片摆上货架;同年12 月,欧美地区的销售也顺利开始了。“现在,你可以製作自己的碟片!”——MZ-1 的宣传广告传遍整个世界。

当年Sony MZ-1的宣传海报

MD 的事情,它成了一种完全的过渡产品,有著数字的本质,却又带着些CD 的特性。1992 年出现,大约1995~1996 年才真正比较普及些。

不过科技发展是非常迅速的,到了2000 年,MP3 就出现了!

在方便性上,MP3 确实要远胜过MD 呢。但是在音质上确实有所不如的,纵使是 iriver H320、kenwood D9、iaudio X5L 这些古老的硬盘MP3 之神,单论音质而言,较之MD 也不具有太大的优势。就算音质上能打平,但是那高昂的售价......也因此,MD 的使用者最后自成了一种小众市场,而多为音响发烧友使用。

Sony MZ-E3随身听 - MD碟片是这样放进去的

MZ-1 作为第一台可录放MD,再加上MD 这技术又是SONY 引导的,是以成了我置入图片的MD 首选。

(P.S. 关于硬盘式的MP3 以及PMP,我会在最后面把它摆在一起以补述形式呈现)

4、IriverT30

(闪存 MP3)简介——先来段Flash Memory的简介吧:

快闪记忆体的英文名称是 "Flash Memory",一般简称为 "Flash",它也属于记忆体的一种。不过快闪记忆体的物理特性与常见的记忆体有根本性的差异。目前各类DDR 、SDRAM 或者RDRAM 都属于挥发性记忆体,只要停止电流供应记忆体中的资料便无法保持,因此每次电脑开机都需要把资料重新载入记忆体;快闪记忆体则是一种不挥发性(Non-Volatile)记忆体,在没有电流供应的条件下也能够长久地保持资料,其储存特性即相当于硬盘。

快闪记忆体是1984 年舛冈富士雄博士在东芝公司工作时发明的, 据东芝表示快闪记忆体的“Flash”是舛冈博士的同事所持有泉建议的。因为这种记忆体的抹除流程让他想起了相机的闪光灯。舛冈博士在 1984 年的加州旧金山IEEE 国际电子元件大会 (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, IEDM)上发表了这项发明。

在硬盘式的MP3 之后,采用快闪记忆体(中国称作闪存)的 MP3 开始慢慢的在一般的大众消费市场上露脸。

以单位容量成本而言,快闪记忆体是比不过硬盘的(从 2000 年初到现在都是如此,未来应该也是)。但是前面已经提及——硬盘这东西是相当怕震动的,再加上略嫌大的体积,做为随身携带的储存媒介事实上并不是最完美的方案。而快闪记忆体较之硬盘非常重要的优势正是"不怕震动"、"体积极小"!作为需要随身携带的3C产品而言,这显然是个比较好的选择。

不过当时因为技术关系,相对之下的成本较硬盘要高,所以直至千囍年后才慢慢的为大众所见。128MB、256MB、512MB、1GB..... 在现在看来根本小到根本完全不够用的容量,却正是那时最普及的。(我印象很深呐!那时候的128MB 的MP3没有3000, 连杂牌都别想拥有... 而那些大厂牌更是价格从七八千开始看的.....Orz)

Iriver T30随身听

为什么我选上了Iriver T30?

事实上,在那个时候的 MP3 随身听界,创见根本还没跨入这市场,更不要说人因、方土司这些小牌子了..... 所以完完全全就是日韩产品的天下。Kenwood(日,台湾没代能见度不高)、iaudio(韩)、iriver(韩)、mpio(韩,倒了)、Sony(日) 等等,都是当时的一时之选。

而Iriver,可说是当时能见度与评价都相当高的一个。(事实上,iaudio 是有 iriver 的工程师带枪投靠之后才对 MP3 这块有比较积极的攻势)而快闪记忆体的MP3,他们则以三角形太空梭的造型的T 系列较为闻名。(当然,音质到现在仍为人称道的 IFP 系列也是重要的... 不过个人觉得这系列的外型上面并没有比较特别的创新就是)

因此,T30 被我置入做为闪存MP3 的代表!

5、iPod nano

2005 年8月底,三星将其4G 快闪记忆体价格降价50%,这时候许多人开始猜测苹果是否要推出大容量版本的Shuffle?但“Shuffle”在许多方面的不足,使这个猜测没有多大说服力。更多的人推测苹果将会推出快闪记忆体版本的iPod mini,这个推测虽然是正确的,但是谁都没预料到nano的真实面目。

时间回到9 月7 日苹果电脑产品发表会(Apple Special Event)上,当贾柏斯从口袋中掏出最新版的iPod nano 后,全场一片惊叹声。随着贾柏斯口中说出的iPod nano 最新标语“1,000 songs in your pocket. Impossible small.” iPod 即将再次颠覆MP3 播放器整体产业链,未来iPod nano 将会成为MP3 播放器的基本机种,小而美成为下世代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基本特征。

iPod nano

在随身听的演进史中,iPod绝对是最重要、最不可为人所忽略的一环!

那个时候的闪存MP3,纵使有小小的体积,但也是类似长条形+OLED 双色屏幕的组合居多。而且事实是:那时以"微型硬盘"作为储存媒体的随身听仍占相当大比例(如Iriver H10、CREATIVE Zen MicroPhoto等),纵使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方案。硬盘这东西寿命不是太长,且相当怕震动,做为随身储存媒介并非是个完美的方案,不过当时的闪存售价仍旧高昂。

在闪存的大幅降价不久之后,苹果推出了iPod nano。而iPod nano,改变了一切!

在只比纸张厚一点点、面积大小只有一块饼干大的体积,极多的歌曲可被放入,再加上1.5'的彩色屏幕、传统的转轮设计,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。再配上当时MP3 来说并不特别高昂的售价(2GB 机种,售价199 美元,4GB 机种,售价 249 美元),直接的引发了一场革命。

在这场革命中,iPod作为MP3 王者的地位完全的被确定。而一些当时的传统MP3 大厂个个遍体麟伤,无一幸免。

事实上,Iriver这个曾为世界前三大MP3 公司,就是在这场革命中被iPod打的趴在地上。纵使他曾有尝试跟微软合作(不知当时有多少人注意到比尔·盖茨有拿着H10 宣传过......还有其实H10 是可以跟X-BOX 同步的),但仍旧挽回不了颓势,从此一蹶不振,最后不得不宣布不再把 MP3 作为销售重心,转型为3C 娱乐的公司。

iPod,你可以崇拜它,你可以厌恶它,但你绝不能忽视它!

6、Iriver Spinn

Iriver Spinn上市以来连续夺得三次权威大奖,包括日本Good Design 2008(G-Mark)优秀MP4产品设计及GUI 单项评比最佳;2009 美国CES 展技术革新奖;2009 德国红点(Reddot)产品设计奖。

Iriver Spinn采用了独特的GUI/UI 介面,一条橘黄色的指标线和白色文字看起来非常复古。Spinn播放器3.3 英寸AMOLED 显示幕,具备视频播放、图片流览、音乐播放、FM 调频接收、蓝牙等功能,Spinn创新的作业系统也是让人眼前一亮,旋转滚轮、振动回馈以及触摸屏点选技术,三项创新的融合加上简约复古的GUI 介面,让用户操作的灵活性大增,处理视听文件的反应速度提升了不少。

Iriver Spinn

继iPod nano这样有屏幕的音乐MP3 之后,可以播放影片的随身听开始兴起!

其实MP4 本来是"MPEG-4",是一种影片压缩方式的缩写,但是在厂商的炒作下,MP4 就莫名其妙的成為"可播放影片的 MP3 随身听"的代名词了。

一般而言,这类的 MP4 屏幕都不会很大,在1.5~3 吋上下,仍旧以便携性及音乐功能为主,播放影片多数需通过文件转换程式转档,只能算是一种附带功能。——这算是在携带性跟视觉之间取得的一个折中点吧。

而这台Iriver Spinn则是在他们转型为娱乐性消费3C 大厂之后,少数端出来相当有诚意的作品,要我说是中兴之作也不为过!

不但用上了AMOLED 的屏幕,还有当时并不多见的触控式屏幕搭配滚轮操作,甚至还有当时只有手机上见的到的振动反馈跟蓝牙,再加上简洁大方的外观、足够多的音乐支持格式,作为一台MP4,不但称职,而且做的相当漂亮,就算只是MP4,也能够做得让人感受到高价精品般的美感,无怪能够获得多达三项的权威大奖!

也因此,被我相中作为MP4 的代表,从而置于图片之中。

小OS:虽说已经停产许久,但我真心还是想要弄一台来收藏啊... ...我曾经去电脑展看过操作过实机,真的超 级漂亮的说~

7-1、COLORFLY C4

七彩虹C4是七彩虹首款HiFi 级播放器,也是第一款支持24 bit/192KHz 采样率播放,同时小于5ps 抖动的的可携式音频播放器。这款产品从发布之初就受到了大量音乐发烧友的关注,随着设计细节的不断曝光,Pocket 的关注度逐渐升温。

七彩虹C4播放器

MP4 发展到了这,算是已经定型了,进了半个死胡同。于是因应市场需求,后面就分成了两个方向发展:

其一,以音质为主要取向的随身闪存播放器,俗称“砖块机”。

为何名砖块机呢?因它体积巨大(内部都是做高级音响元件 & 电路所以体积小不起来)、只够堪用的UI(让你能浏览歌曲就够了)以及普遍而言较短的续航力(要知道音响元件很吃电的), 故得此名。

砖块机把屏幕的成本舍弃掉,每一分钱都做在音质上,算是一种“反璞归真”的方向吧。

7-2、 艾诺 V6000HD 系列

MP5简介:既然有以音质为取向的东西,那理所当然也有以视觉体验作为主要亮点的产品!——MP5

此名从何而来?老话一句,厂商炒作。很明显,它与 MP4 是不同类型的产品,但是更大的屏幕使其被视为MP4 的进化版,就好像“MP3+1=MP4 ”一样,所以就很无脑的就变成“MP4+1=MP5 ”.....

相较MP4,MP5 的体积要大上不少,但一切的体积,只为了配置一块巨大的屏幕,一般主流的是4.3'~5'上下。当然,6'~7'的也是存在的,但不是太多,理由无它,因为5'是刚好能够放进口袋的极限。

完全不同于砖块机,这类的产品音质只能说是堪用,甚至说很弱也不为过。

而在功能方面,他们也不见得会比MP4 强上多少。MP5 做得到的,MP4 也大多做的到!不过他们最大的特点,主要还是集中在极强大的影片播放能力上。

艾诺 V6000HD

MP5 最大的优势是:90% 以上的影片,从AVI 到MKV,从240P 到720P(现在很多已经可以支持1080P),你都不用转档,只要丢进去就可以播放了!在MP4的时代,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(MP4 都要通过转档程式,把副档名跟编码都转为 MP4 本身支持的格式才能实现影片的播放)

这类的产品,或许跟解码上版权的受限性有关,9成5 以上都是中国的厂牌出产。比较知名的品牌有艾诺、昂达、歌美、蓝魔、台电(别怀疑,真的是叫台电,不过跟台湾的台电完全没有关系)等。也因此,他们普遍的价格都相当亲民,纵使最贵的机子到了台湾也大约在4000 上下打转而已。

而艾诺,则是作出第一台在MP5 上面实现720P 解码产品的公司。MP5 时代,它也是扎扎实实的龙头。V6000 系列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,在"协助 MP5 的普遍"方面有指标性的意义,因此被我置入。

不过因为我们伟大的JOBS 先生造成的蝴蝶效应,目前MP5 已全面往平板电脑的方向发展。传统的MP5 还是存在,但目前只剩下低价市场能够抢占,风采不复当年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额外的补述:

硬盘式MP3 以及 PMP

1、硬盘式MP3:是在MD & 快闪记忆体MP3 之间诞生的产品,采用硬盘作为储存媒介,售价略高。较知名的机器有Kenwood D9、Iriver H320、Iaudio X5L、Creative Zen Vision:M 等(后两台其实已经算带点影片播放功能)。

事实上,多为音响发烧友支持的所谓"老机",多数都是MD 以及硬盘式MP3 为主的机器,只因那时商品同质性高,没有什么太多的花样可以加,是以厂商在音质上所做的努力相对之后的 MP4 时代是比较多的!

但是对音质的重视终究是小众市场,是以最后硬盘式MP3被快闪MP3 取代,仍旧在用硬盘的产品除了iPod Classic(现下成了发烧友们相当喜爱的随身转盘.... 都把它作为Source 外接DAC 跟AMP ) 外,后面很大多数都以影片播放功能为重了。

2、PMP:采用硬盘为储存媒介的MP3 的发展终点。全名“Portable Media Player”,中译随身多媒体播放器,广义解释的话现在所有的MP4、MP5包含在内。但事实上,多数提到PMP,都是在指"采用硬盘式储存的MP4"。

听起来很拗口?没错。它售价可不低(几乎起跳价都是10K),支持的影片格式少,续航力又不高(大屏幕跟硬盘是两大硬伤),是以最后理所当然的被MP5 取代。而其中亦有以音质为卖点的,到了最后仅剩下IAUDIO。不过 IAUDIO 在 X7 之后也正式宣告玩完(作为X7 后续机的的X9,已改为采用快闪记忆体,在产品定位方面也已向MP4 靠拢)。

某资深音响玩家的一点小补充——

Cowon是1995 年建立的,Iriver是1999年创立的,有趣的是,Iriver其实是 Samsung 的工程师创办的,之后Iriver的部分人士又因不满公司政策出走至 Cowon(iAudio 为子品牌),后来Samsung 工程师也加入Cowon,因此这三家公司的关系非常微妙。

Kenwood早期有代理商,后来经营不善,日本原厂收回在台湾的代理权。

其实编号1 那部 SONY TCM-150是袖珍录音机,输出是MONO 单音,而非立体音,主要用来录音,不能算是二、三十年以前轰动武林的卡式录音带随身听,当年的卡式随身听输出是立体声的,而且几乎都没有录音功能。至于收音机功能倒是有,当年中广有个半夜的音乐节目(不知叫甚麼节目),主持人是女的好像叫凌晨,是当年大学生很喜欢的节目,很多人就是用卡带随身听的。

当年卡式随身听几乎都是日货,而以SONY(新力)、松下(panasonic,更早叫 international ) ,还有 AIWA (爱华)最有名,其中sony与panasonic的产品有点差异,前者讲究外型时髦、功能新颖,后者外型朴实稳重、讲究品质。

刚开始台湾的卡带随身听都由日本进口,贵得要命,后来终于有个本土品牌叫 " 戴扬 " (故意与以色列单眼名将戴扬同名),价格便宜多了,没多久 " 小山羊 " 等本土品牌也就如雨后春笋出现,韩国那时的电子工业远不如台湾 ( 说到这里,想到现在的三星,再看看台湾...... )

另外,有个产品比卡带随身听晚出现,比 MD 更早出现,由sony开发用来欣赏音乐的短命产品,叫 " DAT " 的数字录音机,也曾出过随身式的机种 ( 不过听说体机可不怎么随身 ),只是 DAT 贵得跟死人一样 ,这玩意儿的命运就跟 MD 一样,还没大红特红,就被 MP3 随身听给阉了,电子科技进步太快,电子产品竞争与淘汰之惨烈,还真是让人不寒而慄。

以前 DAT、MD 都有分"单放"与"录放"两种类型,单放是纯粹做拨放功能,如:MZ-E10、MZ-EH1,录放是录音兼放音,如MZ-NH1、MZ-RH1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未来展望:

很多人都说,手机可能会取代掉MP3。

就我看来,MP3 跟MP4 绝不会消失。在低价市场,这两样东西的需求还是存在的。尤其是预算相对不多的学生族群。小小的体积刚好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跟考试的时候使用啊.....

MP5 倒是扎扎实实的转型平板去了。不过目前中国品牌在品控方面仍是弱项。毕竟组成平板电脑的元件要比MP5 复杂的多了。在这方面,中国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
砖块机的体积则会慢慢缩小,续航也会慢慢增长,外观跟作工估计也会慢慢提升吧。

价格嘛.... 只会越来越高!毕竟玩音响的人基本上是一群砸钱不手软的“疯子”,所以在成本的提升方面砖块机的厂商是比较不会有压力的。关于这点,可以从ibasso DX100略窥知一二。

本来这块仍旧是中国品牌的天下,不过也有危机出现:国际大厂Iriver 决定进攻随身HIFI 市场,推出他们第一台支持24BIT/192K 的 MP3——AK100。在作工、外观设计跟用料上,国际大厂还是有相当水准的。相信这对中国品牌是一颗极大的震撼弹。砖块机的战国时代,才正要开始。

未来会如何?就让我们拭目以待,用自己的双眼去见证吧!

    热门排行